昨天刷到姜胡说的短视频,他说了一句让我醍醐灌顶的话:
“一知半解,真好。”
你有没有发现,身边那些英语说得贼溜的人,往往不是英语专业的?
那些短视频做得风生水起的博主,很多连剪辑软件都用不利索?
姜胡说在视频里直接戳破了真相——
不是你不够努力,是你“知道得太多了”。
想想看,你是不是也这样?
报了一堆课程,收藏了无数教程。
英语从音标开始学,短视频从PR剪辑学起。
结果呢?
英语还是开不了口,短视频一条都没发。
姜胡分享了一个特别有意思的观察:
那些“二代学渣”,英语反而特别好。
为什么?
因为他们不会像我们一样,先花三个月背单词表。
他们的学习路径简单粗暴——
出国旅游前,只学三个场景:住酒店、点餐、购物。
发音不对?没关系,比划也能让人懂。
语法错了?who cares,能沟通就行。
一次旅行下来,基本对话搞定了。
第二次去,自然就敢说了。
第三次,已经能跟老外侃大山了。
而我们呢?
还在纠结该用is还是are。
姜胡说他自己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。
几百万粉丝的博主,到现在都不会转场,不懂各种参数设置。
他的方法特别简单:
“找出你的一个成功经验,拿起手机,像跟朋友聊天一样分享出来。”
灯光?随便。
收音?能听清就行。
文案?想到哪说到哪。
先把视频发出去,再慢慢优化。
这让我想起一个朋友的经历。
她想学做菜,买了十几本菜谱,看了无数美食节目。
研究了三个月刀工、火候、调味原理。。。
结果到现在,还是只会煮方便面。
而她室友呢?
看了一遍西红柿炒鸡蛋的视频,立马就去厨房试了。
虽然第一次炒得有点糊,但至少能吃。
一个月后,室友已经能做一桌子菜了。
她还在研究“如何完美地切葱花”。
姜胡说得对:
骑自行车,不需要懂物理学。
游泳,不需要系统报班。
做事,不需要万事俱备。
我们总是陷入一个误区——
觉得必须“系统学习”才能开始。
必须“准备充分”才能行动。
但真相是什么?
过度的准备,反而成了最大的障碍。
你花在“学习如何学习”上的时间,别人已经用来实践了。
你还在研究“最优路径”,别人已经走到终点了。
所以,如果你也像我一样,学了很多却没什么进展。。。
不妨试试姜胡说的方法:
先做出来,再优化。
一知半解地开始,总比全知全解地等待要好。
毕竟,完美主义是行动最大的敌人。
而行动,才是最好的老师。